很多人称这只不过是新车刚启用的味道,一段时间后便会消散。实际上,“新车气味”这一描述从诞生之时起便不是一个褒义词。
2006年,美国生态中心的科学家首次发布了汽车内饰的化学危害的科研报告,这一报告以全球11家领先汽车制造商生产的千余款汽车为样本,首次使用了“新车气味”的表达,指出受到一些消费者迷恋的新车味道主要来自于汽车零部件及内饰材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质--即VOCs的浓郁气味,而这些化学物质均具有不同级别的生物病变影响。
生态中心的专家使用了便携式X射线荧光设备,对每辆车最有可能被触摸或会与人体接触的15个不同组件进行了采样,包括:方向盘、扶手/中控台、地毯、座椅前部、座椅靠背、座椅底座等组件。研究指出当汽车处于高温暴晒环境中时,紫外线辐射增强和车内温度的上升会加速化学物质的挥发(VOCs),并在密封汽车空间内集聚有毒化学物气体如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等。当车内的VOCs达到一定浓度时, 会引起头痛、恶心、身体乏力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会损害人体系统,甚至可能致癌。
在这一报告发布前,消费者、汽车行业链条参与者及监管当局还普遍仅仅将汽车安全与行驶安全相联系。报告发布后,欧美各大电视网络和新闻出版物均进行了细致报道,这也对全球汽车制造商对化学物质的谨慎使用和业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立和监管起到了直接作用。
今年8月,哈佛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新研究,他们连续12天将新车停放在户外并对车内的空气进行监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新车中乙醛和甲醛的排放量很高,大大超出了国内的环境标准要求,且在气温升高时车内的化学物质浓度会增加。总体而言,新车内的VOCs处于“高潜在健康风险”的水平。而汽车中的VOCs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零部件和内饰材料,长期且大量地接触高浓度的有机挥发物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对于汽车内饰的研究发现将有助于汽车设计师选择较低排放、更环保的内饰材料,以实现有效的源头控制,从而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打开车窗的方式来帮助快速减少车内VOCs的含量。汽车企业也需对内饰材料及零部件的VOCs释放量进行检测及控制,以满足车内空气质量的相关标准要求,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用车环境。
针对不同材质的汽车内饰材料,海恩斯坦作为OEKO-TEX®创始人及官方发证机构,可提供OEKO-TEX®可持续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为安全环保的内饰材料提供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