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漂绿,就是企业通过虚假标识或营造绿色形象,却未落实实质改进,或使用模糊的术语,以规避监管机构的检查。这不仅会对消费者和环境带来有害物质暴露风险,还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谁的绿色承诺是真实的,谁在撒谎?
消费者希望购买的食品、化妆品等消费品都是绿色无害的,纺织品或服装亦然。2024年5月,普华永道发布的“消费者之声”调查中显示,超过80%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可持续的生产或商品支付更多费用。部分消费者甚至愿意支付平均9.7%以上的可持续溢价。
然而现实困境在于——市面上各大品牌常以“自然”、“环保”或“绿色”等通常缺乏具体含义的话术而声称产品是“可持续的”,但如果没有认证或有关其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详细信息,或者绿色标签没办法得到认可和验证,那么这些声明就是毫无意义的。
2025年2月11日,美国某知名户外用品制造商被指控该公司宣传产品时,在环境可持续性、环保方面的营销可能具有误导性,许多产品仍在使用PFAS。
2023年,某跨国运动服饰生产商因其宣称的完全可持续系列产品面临消费者诉讼。该系列产品中,只有不到10%由再生材料制成,且无法证明其他产品所用的再生或有机纤维原料。
企业的“漂绿”行为不仅会破坏那些真正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的努力。还削弱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信任,使他们更不愿意做出真正可持续的选择。
近年来,各国政府尤为关注纺织品牌漂绿事件,“反漂绿”的法规也随之加严,漂绿的代价正从道德谴责转向法律监管。这促使品牌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寻找有害物质的安全替代品,并优化生产管理设施和系统。企业在积极转型的同时,应明确相关法规风险,以确保能有效展示自身优势。
海恩斯坦专家指出,企业发布环保声明时应使用真实可验证的数据,避免模糊和引导性词汇,确保环境声明准确展现产品的可持续价值;选择透明且经过验证的可持续性标签,确保声明可通过科学方法验证并符合相关政策。
海恩斯坦作为OEKO-TEX®创始人及标准起草者,为全球纺织企业提供多种可持续解决方案,帮助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以透明、可靠的方式将企业负责任的生产行为传达给消费者。
作为国际知名的生态纺织品认证制定了严格的有害物质检测标准,充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通过测试的产品可获得STANDARD 100证书及标签使用权,帮助消费者轻松甄别产品。
MADE IN GREEN作为可追溯的产品标签,消费者可通过标签上唯一的产品ID或二维码,追溯产品的生产国家/地区、生产工厂和供应链,同时也能验证标签真伪,将企业环保承诺转化为可验证的消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