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BBC指出全球而言每年约5600万吨衣服被售出,但只有12%的服饰终被回收利用,从生产到销毁,时尚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10%,废水排放占全球20%,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2021年Vogue Business指出时尚界对循环发展的追求有助于行业减少其巨大的排放足迹,但今天的纺织品生产中经常使用化学添加剂以使其具有柔顺手感或抗菌效果,如果不在回收过程中额外处理,就不可避免地使这些旧的化学成分遗留到新的纺织品中,也就无法实现完全且安全的回收-再利用这一循环。 回收再利用纺织品能否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
回收再利用纺织品能否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
2017年,某快时尚品牌承诺到2030年实现回收或其他可持续来源的材料,同年该品牌对世界各地回收的纺织品进行化学物残留分析。
今年10月出炉的研究结果遗憾指出,在78%的回收棉花和的回收羊毛样品中发现被广泛禁止的壬基酚(NPEO),该化学品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及生殖;90%的回收聚酯中检测到具有高致癌性的多环芳烃(PAHs)还有阻燃剂、PFCs、邻苯二甲酸盐、重金属等等。
化学物残留过量有害,但适量也并非洪水猛兽
2018年,就纺织生产制造过程,德国化工公司PCC Group指出,即使在原材料过程就选择天然纤维,在纱线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需要添加化学品。如果原材料就使用人工合成纤维,那么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就会使用更多的化学物质,添加量能够控制在法规允许范围内。
在原材料中发现的一些化学品有可能在回收和制造过程的不同阶段被清洗或去除。例如,聚酯被分解成其基础化学分子从聚酯聚合物中分离出来。
“我对这些发现并不讶异,化学品残留不可避免。既使用,便留痕。但每个消费者对风险感受不同,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忧心忡忡,因此衡量纺织品是否安全的思路就是进行有害物质检测,以统一衡量标准。”
——Ben Mead, 海恩斯坦美国研究所常务董事
由于回收材料的来源广泛,与原生材料相比,回收材料在认证方面构成了独特的挑战,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追溯和检测。
OEKO-TEX®对回收材料的认证采用了更严格的规则,如经过验证的质量管理系统和索取更多关于材料来源的信息,以及进行比原生材料更频繁的测试,从而帮助企业提升回收利用的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并向消费者展现对资源回收及守护生态的贡献。
“品牌方需要认识到,残留的化学品许多是被禁止的,利用这些回收面料进行生产制造时,也需进行处理来降低含量,以满足法律要求,并不能混淆视听或视而不见!”
——Ben Mead, 海恩斯坦美国研究所常务董事
对整个回收供应链进行化学品残留检测听起来工程浩大、程序繁杂,但对于品牌宣传和行业转型是一个良性的助力。
品牌能够通过检测认证了解供应链真实情况,识别潜在风险,把控生产制造的安全性;消费者则能够通过中立的认证标签来了解品牌为可持续和产品安全的付出和用心,增强品牌信任感。